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https://m.39.net/pf/bdfyy/bdfyw/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击,令人猝不及防。有人在家隔离体重失控心情糟糕,有人怀疑自己被感染寝食难安,还有人出现了洗手“强迫症”。严重的还触发了焦虑症、惊恐症发作……
别急别慌乱!本市各条心理援助热线电话的另一头、心理疏导网络热线平台的另一端,由申城心理疏导最权威的专家轮流坐堂,倾听,解释,开方,帮助热线那一头的人打开心结,驱散阴霾,重觅晴朗。
以下搜集了一些心理疏导故事,由此案例入手,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给出具体心理疏导意见,希望帮“有心事”的你宽宽心,安然度过疫情,迎接春暖花开。
居委会大姐,时有低烧
怎么回事?
▼
问题
Qustions
解答
Answers
焦虑:
居委会大姐整天处于焦虑紧张中
此次疫情期间,社区工作者的贡献有目共睹,他们冲在一线,排摸登记,劝返值勤,发放防疫用品,消杀喷洒,测量体温,搬运物资……他们比普通人多了几倍风险,平时也只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心理上更容易产生不安和压力。
居委会李大姐自过年以来就整天处于焦虑紧张中。由于在居委会上班,她每天上门发通知告示,调整小区布局,安排防护用品的分发,统计居民出行情况,工作记录和汇报等……虽然每天下班时身体已经十分疲倦,但李大姐仍然不能马上放松: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换衣服,然后仔细地消毒、洗手、洗澡,之后才能坐下。坐在沙发上的她也似乎总觉得心神不宁,不断回忆自己白天工作中有没有遗漏,有没有接触一些“可疑”人员,每每惴惴不安,提心吊胆。晚上,李大姐的睡眠也出现困难,脑海里一直出现各种念头,需要2个多小时才能睡着,睡着后也很容易惊醒。这样半个月下来,李大姐感到自己快要耗竭了。
一周前,李大姐突然发现自己开始发烧了,体温37.3℃,这让她和家人都十分紧张,虽然她很确定自己没有咳嗽、胸痛等其他症状,也没有在公共场合取下过口罩,但仍然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被其他人感染。她不得不在家自我隔离。为防止“传染”给丈夫和女儿,在家也始终戴着口罩。逐渐地,她感觉到自己有些胸闷,心慌,多汗,越来越紧张,不断反复测量自己和家人的体温,一天达到十几次。奇怪的是,自己的体温忽高忽低,有时是低热,过一会体温又正常了。连续三天一直在36.2-37.3℃之间波动,李大医院的发热门诊去看一下。经过门诊医生的详细询问和检查,除了体温高了一点点,心跳快了一些,她的身体没有查出任何问题,已经排除感染肺炎的可能,医生建议她找一下心理医生,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体温增高。
就这样,李大姐联系上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涵。
心理专家开方:
经过精神检查和心理量表的评估,陈涵医师判断李大姐存在中度以上的焦虑症状和轻度强迫症状。
陈涵医师分析,由于李大姐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生理和心理上的持续应激导致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并由此引发了身体低热的情况,这是自主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反应。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紧密结合、互相影响的,当人处于过大的心理压力(应激)下时,生理上就会伴随一些变化,被称之为心身反应,长期应激下甚至会导致产生心身疾病,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都属于心身疾病。在疫情扩散时,人们在心理上往往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处于焦虑、恐惧、悲伤等情绪中,同时,在生理上,也有可能出现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的躯体症状。常见的包括心慌、头痛、头晕、胸闷、胸痛、气促、恶心、腹胀、腹泻、尿频、尿急、多汗、疲乏、震颤、眠浅、多梦,甚至会出现轻度的体温增高。这些生理症状没有特异性,往往与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有关,但需要先排除躯体器质性疾病所致。
陈涵医师向李大姐提供了一些帮助自我放松的方法,以及生活上的一些建议,加上少量安定类药物。几天后的电话回访中,陈涵医师得知李大姐的情绪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发热的情况也没有出现了,她终于感到自己放松下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陈涵医师教会了李大姐使用正念方法。正念,是让自己情绪变得平静的一种方式。选择一个不容易让人分心的房间,以舒适的方法坐着。让自己的头脑专注于当下自己的身体或周围的环境,并且不带任何评判。也许会出现分心的情况,这时试着轻轻地把自己的思绪拉回来,让其他思想自然的“流走”。将注意力转向呼吸,只要注意它的自然节奏,去感受空气是如何进出肺部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上,通过意念“身体扫描”的方式,观察自己的身体,不必移动它们,只需注意它们的感受。重复多次呼吸,直到自己开始感到情绪平静下来。
女大学生突然暴饮暴食
心理专家建议
▼
问题
Qustions
解答
Answers
失控:
曾经天天跑步的女大学生体重飙升
你是不是曾经也是个健身达人?如今因为疫情无法出门,身上的肉肉正在不可抑制地生长?看着昔日美美、帅帅的自己如今的模样,是否连自己也开始嫌弃起来?
小羽(化名)就是这样一个姑娘,程度还要严重些。她是个热爱生活的女大学生,原本有每天跑步十公里的习惯。疫情突如其来,没法出门的她现在每天就是看手机、吃东西、睡觉。这个身高并不是很高挑的姑娘体重原本51公斤,在疫情来临后的短短2个星期内就增加了5公斤。“虽然在家也做些室内运动,但是总感觉浑身难受,看着身上日益增加的脂肪,我开始节食,有3天几乎只喝水,但是很快第4天就感觉吃东西失控,甚至都快吃到吐了,所以没几天体重又增加了3公斤,然后又开始节食,接下去又暴饮暴食……”每次暴食完,小羽都对自己非常失望、沮丧,心情更糟糕,无法排解就又不停吃东西,“至少暴食的时候我就不想那些烦心事。”
还好,小羽想到了通过网络心理热线求助。在告诉接线医生——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自己的经历后,她哭诉道:“这周我几乎每天都暴食1-2次,体重飙升,我都快崩溃了,医生救救我,我该怎么办?”
心理专家开方:
陈珏医师和小羽首先一起分析了导致她情绪崩溃的机制:在家休息、吃得多、睡得多、运动减少等原因,导致体重显著增加,于是过度节食,导致食欲失控、暴食,体重增加,进一步节食、暴食、体重增加,恶性循环导致情绪崩溃。另一方面,小羽反复暴食、体重增加导致产生失望、沮丧等不良情绪,也会更容易用暴食这样的方式缓解情绪,结果引起体重进一步增加,情绪更加崩溃。小羽对陈珏医师的分析完全同意,希望能够尽快得到调解。
陈珏医师向她介绍了一种在国外治疗暴食行为循证有效的心理疗法,即辩证行为治疗(DBT):
1.通过正念练习将其注意力从饮食转移至当下;
2.通过情绪调节技能训练去缓解不想要的情绪(担心、崩溃等);
3.通过痛苦忍受技能的训练去接纳眼前的无聊、痛苦,而不是通过暴食去回避情绪、缓解痛苦。陈珏医师向她推荐了由其引进并参与主译的一本DBT自助书籍《告别情绪性进食的DBT方法》,希望在这段假期当中其中的DBT技能能够很好地帮助有暴食行为的人,学习一种全新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从而取代暴食行为,最终战胜暴食,重获身心健康。
放松心情
我们一起迎接春天
资料:上海大调研
原标题:《突然暴饮暴食、体温飘忽不定?不要慌,你可能只是“有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