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的形式治疗强迫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一、案例简介

某高三男生小李(花名),新学期开学一个多月后老师和同学发现他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先是用手不停地在眼睛上方抓,直到把两只眼睛上方的皮肤抓出血为止。后来改为抓喉咙外面(喉结处),再后来发展到把手伸进喉咙去抓,仿佛里面卡了什么东西,经常抓得流出很多口水都不肯罢休。这些不正常的举动也不分场合,不管是在宿舍(住校),还是在教室都会出现,而且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多。

此举使得班上的同学和老师们都感到有些害怕。于是,班主任老师把这一情况反馈给了家长,刚开始该生出现抓眼睛的情况时,老师告诉家长后,家长并没有在意,直到有一次家长来接孩子,看到孩子抓喉咙的情形后才大吃一惊。之后,家长托朋友找了一个比较权威的心理医生,医生诊断的结果是:抽动症,并伴有强迫症状,并给孩子开了用于治疗强迫症的药物,除此之外,并未做其他治疗,如心理治疗等。

发现孩子出现强迫症症状后,孩子的父母也查了很多心理学的资料,再回想起以往的情况,父母觉得孩子的强迫症应该主要来源于精神压力,因为孩子在小学四年级时就出现了抽动症状,那时也带孩子去妇女儿童保健院做过检查,医生虽然给孩子诊断为抽动症,但并未进行任何治疗,也没给家长任何实质性建议,就这样一直拖了下来,抽动症状也一直时断时续,所以才发展到现在的强迫症。这次医生虽然给孩子开了药,并且吃药后也确实缓解了强迫症状,但根据查阅资料后得到的心理学知识,他们依然不敢大意,一方面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停用后很容易复发,必须同时从心理治疗着手,另一方面药物副作用较大,容易损害大脑神经。

二、案例分析

强迫症是一种病因比较复杂的心理障碍,许多研究者分别从神经生化、遗传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途径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解释。依据现有的几种主要的假说及影响因素,如观察学习假设、系统家庭假设、精神分析学说、Rachman-Hodgson假设、社会心理因素等,经与洋洋及其父母多次沟通,咨询师认为,导致洋洋目前症状的主要原因有二:

1、积蓄的心理压力

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做事认真严谨的人,孩子从小以来,都必须遵守父母制订的众多规矩。尤其是父亲,一向对孩子较为严厉,并且性情也较急躁,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孩子一直怕父亲,无论在外遭受多少压力,大都在家里得不到很好的释放,小学四年级时出现抽动症后,又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内心的压力持续累积,焦虑情绪得不到很好的处理。根据精神分析学说,当本我的情欲与攻击驱力和超我要控制和调节这类驱力发生冲突时,自我如果不能运用理性机制来调节它们的冲突以及缓解冲突引起的焦虑,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避免焦虑,如压抑、投射、反向形成、固着等。假如这些防御机制不足以抵御或缓解这些焦虑时,为了替代本能欲望冲动,强迫症性冲突就产生了。

2、不良的家庭互动

小李的性格比较敏感,而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长期以来又一直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分歧,父亲虽然对孩子要求多,但却比较感性,喜欢直来直去,凡是喜欢当面讲清楚,而母亲则十分理性,凡事爱讲道理,但在道理讲不通的时候,习惯于自己生闷气,对丈夫甚至孩子采取冷暴力。这种不良的家庭互动方式,使得父母双方的人格特点集于孩子一身,自我的内在需求与道德约束力经常在孩子的内在产生冲突,比如,当他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时,通常会加上一句:其实我也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好,爸爸妈妈那样做也是为我好,是有道理的。同时,家庭中的不和谐因素还会增加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一旦孩子不在父母身边生活,潜意识中的这种不安全感甚至恐惧感会愈发强烈,容易诱发强迫性意识和行为。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因素是强迫症重要的诱发因素,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从沟通中咨询师了解到,小李的强迫性症状就是到学校住校后才慢慢产生的,刚开始,他几乎每天都要给父母打很多次电话,而且每次电话中总是说个没完没了,甚至无话找话,但这种情况并未引起父母的重视,反而对小李的这种行为表现得非常不理解和不接受,这反过来就加剧了小李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进而诱发了强迫性行为。

三、教育建议

根据上述主要原因,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治疗主要采取了家庭治疗(调整家庭互动模式)和行为治疗(表象性放松训练),同时结合对孩子进行认知治疗。在此基础上,咨询师给家长提出了以下教育建议:

1、接纳孩子情绪,学习有效沟通。

长期以来,家长总习惯于和孩子讲道理。家庭所讲的这些道理虽然都很有道理,但这种说教式的教育方式通常效果并不好,因为所有的“道理”背后传递的都是“指责与否定”的信息,孩子所接收到的也是不被父母接纳和理解的信息,而且长期的道理灌输也容易在孩子心里形成心理枷锁。因此,家长应该改变说教、批评、指责等传统的沟通教育方式,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