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www.wangbawang.com/m/一丁点儿逾越常规,一丝丝稍不留神,内心的压抑就会被引爆出来。天上飘下的最后几片雪花,也有可能酿成雪崩的大祸。
套路固定的生活棋局:强迫人格的行为模式
从某些层面来看,积习会形成强迫人格并不为过,譬如起床时必须遵循的仪式和顺序,如何洗澡穿衣等等。这些习惯固定之后,我们唯有照着做才会获得满足安心,稍有差错,就会感到不对劲儿。但是这些习性并不会折腾人,所以不带有强迫色彩,而是为了要节约时间或精力,基于经济考虑才衍生出来的,而且,一旦这些日常习惯无法完成我们的目的,当然可以修改。类似的仪式也存在于社交和宗教活动之中,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订下规矩与行为模式,并且遵守。除非有些事情毫无意义,我们却非得这么做不可,才能称之为强迫行为。
完美主义的病
僵化的教育方式,父母及教养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原则,都有可能引发强迫行为,尤其是施加于很小的孩子身上。太早就晓得不做父母不喜欢的事的小孩,容易被导向完美主义,对自己和别人都很不耐烦,更甚者变得专制独裁,教条化。在强迫人格者的身上总是找得到完美主义的影子,使得他们与人群渐行渐远,以为生活就应该和他们想象的一模一样。然而,看看他们如何费尽心机让生活依照他们的模式进行,这些努力的本身就是一种强迫行为。强迫人格者对“乱七八糟”严阵以待,唯有一丝不苟遵守那些规矩,才能获得一纸中规中矩的保证,保证一切井然有序。
一幅挂歪了的画也会使他惊慌失措,倒不是为了美观,而是根据规矩和法律,画挂歪了就错了。稍微偏离规范的正轨,都会让他想到个中的危害,大体如下:画都可以挂歪,谁知道接下来会不会天下大乱,超出我能控制的能力。如此,我们才会比较理解强迫人格的行为模式:他们极其容易受到干扰,敏感非常,小事也不放过——琐事意味着“开始与终结”,一丁点儿逾越常规,丝丝稍不留神,内心的压抑就会被引爆出来。
天上飘下的最后八片雪花,也有可能酿成雪崩的大祸
地质学家针对如何避免犯的错,讲过一句很传神的话:在还原化石时,常因清除周边的石头用力过猛而伤到化石本身,于是他们建议”省下最后一凿”。这正是强迫人格者的困难之处,完美主义驱使他们再三追求百分之百的精准。人以及与生活有关的想法都必须具备机器的功能,如同坚固耐用的建筑物一样,只有强迫人格者才会用心思索,一个针尖上究竟可以容纳多少天使;强迫式的思考常常流于空洞,变成创造力的阻碍。保护自己绝不犯的错,不陷入混乱当中,是当务之急,于是,完美主义者永远都在校对和修饰。强迫人格者时时刻刻惴惴不安,唯恐一向正确有理的知识与观点原来是错的,所以他追求绝对,简单且永远有效的东西。
看远一点儿的话,也许他因此推敲出人生的法则:从他固定而且严格遵循的规矩中引申出反思,以便修订,比较那些可变的,接近事实的坚持,接着,基于纯净的理由,他反对持续的变化。强迫人格者是所谓的“说话算话”,说一次便永久有效,容不下水到渠成的发展。这里要引用一位实验心理学家形容强迫人格者心灵的话:
“虽然我们并不确定自己在丈量什么,但是,我们不管量什么,一定量得正确无误。”
在常态与病态的界限来回往复
日常生活中,再检查一次瓦斯关了没有,门锁了没有,严重的话,都会变成强迫行为。患者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不认为是自己在强迫自己,只不过他别无他法。如果他尝试不被驱使,莫名的害怕和彷徨就会纠缠着他。因为他觉得无法不从,又不愿承认这中间的扭曲,还会把自己的强迫行为合理化,试着给它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使用别人的洗手间,坐的时候要铺纸,离开时用手肘顶门把开的门,又想到可怕的传染病什么的,是有些夸张;担心传染病,觉得细菌无所不在,活动范围越变越窄的话,就是病态了。
意识到自己强迫行为的背景原因,知道自己出于害怕因而压抑那些冲动,会有一些帮助。一般而言,都涉及愤怒,激动的情绪以及性冲动。一旦我们时时刻刻防卫自己不被别人嘲笑,反而心头始终萦统着这些事情,这也让我们看清楚狂热分子的真面目:捍卫贞操的人到处都嗅得到性的诱,惑贞节大战转化为对抗“龌龊的性”,由于“道德动机”——与强迫人格者一样,反对恶者多,而非为了捍卫善而战。
#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