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简介02:32来自了凡心疗愈
春节期间最害怕就被被盘问:结婚没有啊?收入怎么样啊?做什么工作啊?本来出于亲人间的关切,但是从自身角度听来似乎有点刺耳,总能听到弦外之音的感觉,而实际上是我们不觉知的结果,我们认同了头脑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在这些问题之后衍生出思维逻辑的联系:还没有结婚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收入这么低还好意思回来过年?这份工作似乎没有什么出息哦!这种情况在诸如社交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患者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但意识疗法认为这同样是践行觉知的好机会。
所谓的觉知就是跳出来看问题,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自己的问题,但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容易的过程。当我们被欲望被情绪被思维所牵制的时候,小我(Ego)就给我们赋予了一个身份一个角色,在这个身份角色里,我们深信自己就是那个受害者,深信自己处在不安全之下。心底有个理性的声音告诉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你就做不到去相信这个声音!
很多来访者尝试着让自己去相信这个声音,结果发现,却本末倒置。不仅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让小我(Ego)的力量更加强大。加剧了理性跟非理性之间的矛盾跟冲突,导致身心的内耗,而意识疗法里面提到所有内心的痛苦都源自于冲突。所以你要觉知。
因为大部分神经症患者的症状就是某种形式的表演,当自己入戏太深就不自知了。当大屏幕上出现一个狰狞的形象或者恐怖画面时,谁会害怕呢?小孩子会害怕,而且心灵容易受到画面的影响。大人刚开始也会吓一跳,但是看着看着恐惧感就会慢慢下降直至消失。
因为大人深知那是在演戏,知道那是假的虚妄的。但当神经症患者头脑闯入可怕的想法、画面时,他开始害怕了,他开始把虚幻当成真实了。由此展开一条强迫思维逻辑链:被盘问—可怕的事件—被暴露的后果—回忆、分析、找对策、防范—直到感觉到安全。这就是一部完整的场景剧!那么在这种场景下,害怕的核心就是自卑被暴露的恐惧感。
但自己并不自知,他们陷在头脑思维编制的这个圈套里挣扎。他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在演戏,而认为是真的不能再真的残酷现实,他们具有成年人的大脑,却具有小孩子的心理,陷在巨大的内耗当中,囿于他人的评判当中,受困于自己的头脑思维当中,区别在于儿童的情绪十分的单纯,来得快走得也快,像是狂风刮过山谷,了无痕迹,因为他没有内战和头脑强化的逻辑链。所以孩童不会给自己贴标签,只有成人会这样做,这方面我们要学习孩子,这在意识疗法里提到的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没有情绪的积压就没有思维的内化。
我们作为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内心缺乏安全感但又自视甚高,这种清高源自于原生家庭的自卑,人的心理对待自卑不会像其他情绪采取压制抗拒逃避,而是补偿机制,所以很多人回家会刻意营造一种鲜衣怒马衣锦还乡的假象。亲戚间也或明或暗的攀比也出自于这样的心理,意识疗法认为炫耀不过是自卑倒着走路的方式罢了。
自卑的人往往会格外自尊,格外敏感,像是一层铁甲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为的是防止别人的窥视洞悉,从而让自己感到安全,但也失去了情感的表达能力,丧失对外边世界的感知能力,就像是契科夫小说描述的那样: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又或者为了避免自卑而潜意识层面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当外界环境触发这个标签,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思维逻辑链从而导致无穷无尽的负向情绪。
所以当你意识到了,你会立刻停止你的生气,停止思维逻辑的泛化,停止产生新的负向情绪的积压,你开始觉知,你从演员的角色自动切换到观众角色,你看到亲戚的初衷并非是为了要嘲笑你讥讽你,而正是你自己在庸人自扰,人从来不是被别人杀死,人总是死于自己的手上。但只这之前你首先体验到的是痛苦。
痛苦是诸多被内化的负向情绪在潜意识层面的固化,人们对于痛苦如同蚍蜉撼大树。面对痛苦我们第一反应就是逃避,是抗拒,你并不排斥痛苦的世界,你只要学会臣服,你不用抗拒它。《意识疗法: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第18章
但是你可以切换它,然后藉由从头脑的世界切换到当下的世界,从无意识的世界切换到意识的世界的方法,你不用抗拒它,随着切换频率的加快,你就会觉知,觉知帮助你超越这组二元的对立,你会进入另外一种状态,无所谓痛苦也无所谓幸福,那是长久的宁静祥和的状态!以第三人的视角看待舞台上的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撕掉自己给自己贴上的诸多的负向标签,才能以无比的勇气迈向未来,同时你会深刻地意识到毕竟生活都是自己在过,个中的酸甜苦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单选
你在生活中经常会被别人问及类似的问题吗?
是不是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