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黄毅老师的《笔记思考术》,阅读的文章中的内容后,瞬间被触动。书中内容说的就是我这二十几年记笔记的的痛点和误区,也许你也在曾经学习和工作中的笔记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黄毅老师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在笔记中思考人生”“如何在笔记中整理目标”“如何在笔记中选择有效行动”“如何在笔记中累积反省与改变的能量”。
也许大家也像我一样,从来没有对笔记如此思考,希望这篇读书笔记的分享,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从而真正地学习记笔记,对你学习和工作带来启发。
今天重点分享书中第一章内容“笔记技巧—以改变为起点的输入”中前四节的内容,分别是:创变你的记忆;创造你所知,而非复制你所看;改变的思考,是笔记关键:理出行动的三层笔记法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创变你的记忆
1创变记忆的笔记你了解创变记忆吗?
也许你没有听过什么是“创变记忆笔记”,但是你肯定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场景:在听演讲、读书时,听到很激动处,你会写下许多笔记,但过了很久重新阅读,却再也看不到价值,也想不出来当初为何那么震撼,于是累积了大量无用的笔记。
或者你一定碰到过这样的事,听老师上课,听主管报告,抄下许多笔记,但事后回头看,却发现其杂乱无章、缺乏重点,执行起来落东落西,原本想要用笔记提高效率,最后都成了一大堆找不到、用不好、增加负担的笔记资料。
遇到类似的困惑,你一定会学一些笔记格式,或是去买一本更好看的笔记本,下决心下一次做笔记时,要做出真正有效的笔记。
假如笔记方法是张考卷,可以打分数,或许那些“更厉害的技巧”占了40分,但是有一个“基本方法”却占了60分,只要答对这一题,基本上就及格了,或者说,你的笔记方法就会是有效的。
这个方法就是用笔记创造与改变你的记忆,也可以说是创变记忆的笔记。
2笔记目的不是记忆过去,而是创造改变记忆
大家肯定都有小时候被老师逼着写日记的习惯,当时的记日记,就好像我们开始第一次学记笔记,只是如实地记录了每天发生什么事情,以及自己当时的心情而已,以及认真地反省。
小时候所谓的反省,就是把今天做得不好的事情很诚实地写下来。只是留下像是流水账一样的日记,这不是写日记的方法无用,而是我用错了笔记方法。
现在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我们写的笔记,内容是记录已经发生的事情,但背后真实的目的,通常都跟未来想要完成的一件事情有关。
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忆过去,记忆过去是为了改变未来。用未来的眼光改变现在的记忆,未来才会改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所以说,写笔记的第一原则,就是创造与改变你的记忆。
3从错误中创造新的可能性,于是错误也就可以改变学习。
这就是创变记忆的笔记,也是黄毅老师认为最关键的笔记方法。
你如何面对与处理问题,才是问题所在
问题不在问题本身,而在你如何面对与处理问题上。
用笔记记自己的过错时如此,用笔记整理工作上的任务安排时也是如此,不用在问题、资料上钻牛角尖,可以试试在记笔记时问自己三个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
我是怎么想的?
我想要变成什么样?
总结:为什么会这样?有一些现实的因果关系。但你是怎么想的?你如何认知这个已经出现的任务、过错、信息?你想要变成什么样?这样的问题跟未来的你有什么关系?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去“创变”你的笔记,你就获得新的体验。
二创造你所知,而非复制你所看
你不需要记录所有的东西,因为你不是用笔记记录人生,而是在重组人生。
1笔记目的不是复制
并非只有自己的日记可以重组,工作笔记、学习笔记,也一样需要创造自己的认知世界。
2抄笔记有更省时间的方式
我们在做笔记时很容易陷入一个困境,就是想要把所有别人的东西用笔记下来。老师讲了什么?主管讲了什么?书中写了什么?我们全部想要记录好、整理好,但笔记不是记录,如果只是想把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数字时代有更好的方法,那就是拍照、录音、影印或下载资料。
你不需要当个复制的笔记者,可以把时间留给成为一个创造的笔记者。
3解释,可以重组世界,创造你的利剑
笔记并非信息、资料的复制,而是你对这些内容的重组,也就是你对这些内容产生新的创造性思考。
所以,笔记最关键的方法,就是创造,做笔记时,我们在创造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在复制他人的世界。
总结:做笔记时,我们不要想着复制世界,而要想着如何解释世界,抓住这一个核心,你就会发现,写下来的笔记不再是压力、不再是没有感情、不再是没有用的笔记了。
做笔记时,我们在解释世界,进而创造自己的改变世界的利剑。
三改变的思考,是笔记关键
做了很多笔记,但你还是没有改变?事情还是没有完成?”关键的原因在于:我们太习惯把笔记当作记录,而不是把笔记当作思考。不要只记录你看到的,要记录你想到的。
思考就是去分析问题,我们可以思考记录这些事情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会引发我们产生什么样的行动,而不只是记录事情而已。
不要忽略思考的力量,如果你要改变,就要从思考上开始改变,并且用笔记记下你的思考。
不思考的笔记,或者说没有记录你的思考,你就会发现你看不懂、没感觉、用不到自己的笔记。
1为什么笔记事后看不懂?
因为看不懂的关键在于,你没有把记这些东西时,“为什么要这样记”的前因后果记下来。失去了语境,事后回头看到单独的任务或重点,自然看不懂为什么做这样的记录,甚至不知道怎么照着笔记做,其实关键在于背后那原本想要记录的前因后果的思考。
思考前因后果、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不只是笔记方法关键的第一步,更多时候,我们都只是接收而没有思考,最后接收的都变成负担。
接收着新的信息、新的任务,然后疯狂地储存、收集,看起来很有成就感,可是这些愈积愈多的笔记,愈来愈长的待办清单,却往往成为我们的压力来源。因为里面没有你的想法、没有你的感动,于是这些都不是“我的笔记、任务”,而是“别人的笔记、任务”,当然会成为负担。
但这不是笔记无用,而是我们用了无用的笔记方法。
■为什么笔记难以使用?
收集了这么多笔记,好像只是让整理愈来愈花时间,实际上却难以使用,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被忽略的整理技巧呢?
其实关键不在整理技巧上,而只在于一件事:
记笔记时,就要思考笔记要怎么使用。
感觉很好、这好像不错、这应该很重要,但是却忘了进一步思考:
√那你到底要怎么使用它?
√你可能会怎么利用它?
√你想利用它来达到什么目的?
3创变笔记的第三个原则:我想变成什么样子?
问自己:“我是怎么想的?”把笔记从复制世界,变成创造你的世界,记下你的想法、你的感觉,笔记就成为你会喜欢的自己的笔记。
最后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我想要变成什么样?”无论什么资料或任务,你之所以要记笔记,一定都跟你有关,笔记是要被你使用的,是你以后想要阅读的,那你又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怎么使用它?以后可以阅读到什么呢?
这牵涉到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想要未来的自己变成什么样子?”这是做笔记时的一个很棒的立足点,也是产生改变的思考的关键。
可以创造可能性,并且改变人生的创变笔记。
总结:你的记录,无法改变未来,除非你创造它、改变它,并且产生有效的行动。
四:理出行动笔记的三层笔记法
不需要很复杂的笔记术,只要把笔记分成三层,就能帮你产生改变的思考。
我们习惯一股脑把东西全部记下来,并且有一种好像记得愈多就愈好的强迫症,然而对有用的笔记来说,最关键的事情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有没有付诸行动。
1笔记不是记得愈多愈好
前面我所提到的三个笔记原则:
√为什么会这样?
我是怎么想的?
√我想要变成什么样?
最后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在行动上。
一般我们在做笔记时,可能都误以为自己记得够完整,或者说以为要记录得多复杂、多专业,才表示自己笔记记得很深入。
其实还不如一个只是写下两个可以付诸行动的笔记。因为把别的重点整理得再好,也不会有改变。但只要付诸行动,即使只是一点点改变,都和不改变有巨大的差别。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简单,可以快速实践,又可以理清前面提到的笔记思考,并且帮助我们采取行动的笔记方法。
2笔记的三层思考空间。
三层空间的笔记法,也就是无论是横栏分割、直列画线,还是做出三格表格,都无所谓,笔记上通常都有三个空间,分别管理“我的记录”“我的想法”“我的行动”三种内容。它们分别是:
√行动层笔记
√构思层笔记
√封存层笔记
这种笔记三层格式非常简单,但是效果非常显著。
因为简单,所以一分钟内就可以学会,几秒钟内就可以画出这个格式,而且用任何文字工具都能做出这种笔记格式。
因为效果显著,所以你的笔记更容易理出头绪,并且能让这些笔记转化成更有效的后续行动。
任何纸张、工具,都可以轻松把笔记分成这三层,让你逐步推进你的思考,创造改变的笔记。
3如何实践三层笔记?
当你要准备记录一个课程演讲心得、写下会议旁听速记、进行文章的构思、文案的草拟,或是任务的企划与执行时,你要会先在空白笔记上写出下面这样的三层结构:
(1)构思层笔记
写出你当下的想法,列举出大纲,把收集到的资料重点填入,或是把会议上、邮件里接收到的任务记录下来,写下你对资料与任务的注解等等。
根据创变记忆笔记三原则就是把“为什么会这样?”“我是怎么想的?”这两个关键的思考,放入“构思层”的笔记中。
(2)封存层笔记
“封存笔记”空间的发挥作用就是,把单纯的参考记录,或是构思空间里那些过时的、无用的、多余的笔记往下移到封存笔记空间。
于是“构思笔记”空间里保留了有用的、精华的笔记内容,而“封存笔记”空间把那些杂乱但以后可能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考过程、零散资料也保留下来备查
(3)行动层笔记
你要思考这则笔记最关键的问题:“我想要变成什么样?”“我想要采取什么行动来改变?”
通过一直保留在最上层的“行动笔记”空间,你提炼出构思需要执行的步骤,写入行动笔记空间,这样你一看到这则笔记,就立刻可以找到指引下一步行动的方向。
总结:格式只是执行笔记时产生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实行这个笔记方法背后的精神:把复杂、混乱、难解的事情变得有条理,并且成为未来行动最好的依据。
当笔记中加入了创造的思考,让资料成为自己的想法,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