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10条韧性思维,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复制链接]

1#

评论赠书你觉得现代人精神内耗的本质是什么?仅仅是物质吗?你都尝试通过哪些方法缓解精神内耗?

在不确定成为常态的当下,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对于现状的焦虑、与对未来的迷茫。这样的状态犹如一场心灵的“感冒”,长期的精神内耗会极大地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但是只要我们愿意迈出第一步,突破自己的“低迷舒适区”,那么从这场心理感冒中康复就并非难事。

那么,究竟我们何为会焦虑?又有那些办法能让我们切实地摆脱无意义的精神内耗呢?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张晓萌在她的新书《韧性》中给出了办法。她从自己多年在心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功中,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全新的心理复原力框架。而书中以下11条韧性法则,能够帮助每一位身处不确定的你,缓解焦虑,跨越精神内耗,实现自我破局。

01

我们为何焦虑?

想要对抗焦虑,就先要理解焦虑。理解焦虑的过程,也是一个我们透视自身心理、打破思维定势的过程。在《韧性》书中,张晓萌教授首先指出了3个导致人们焦虑的心理误区。

1.无法忍受不确定性

从心理学定义上来说,焦虑(Anxiety)是指对未来发生的事情不可预测和不可掌控。因此第一种导致焦虑的思维就是我们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当我们总是担心自己无法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时,焦虑就会油然而生。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对未知事件如此惧怕?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对掌控感异常迷恋,不仅仅是因为掌控能预测未来,更重要的是掌握行为本身。

心理学家曾做过如下实验:将受试者分为两组,第一组会接受20次身体负荷内的高压电击,但会在每次电击前3秒收到提示;第二组虽然只需要承受3次高压,但它们在整个20次电击中是随机、无提示的。最终结果显示,低电压组受试者反而表现出了更强烈的恐惧感,伴随着更剧烈的心跳和更多的流汗。这项实验很清晰地揭示了,未知的“小痛苦”比已知的“大痛苦”更使人恐惧。

对掌控感的过度需求,会让人时刻处在心理戒备状态,压力重重,严重时则演变成强迫症。例如不少人平时有列表完成计划的习惯,凡事都要列个清单,工作、生活甚至旅游时的计划都要按部就班、一丝不苟。但殊不知这有可能更平添我们的焦虑,一旦有超出计划表之外的意外事件发生,心理预期被打乱,失控感就会将我们层层裹挟,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因此,消解对掌控感的执念,是缓解焦虑的第一步。只有当我们能够相信并接受“无常即恒常”时,才能充分感受到当下的美好和快乐,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幸福感。

2.预设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第二种常见的焦虑思维。“我绝对不能出错。”,这样过度谨慎的想法,使得完美主义者选择回避任何超出自己能力和经验范围的尝试。

相信不少人都身受拖延症的困扰,工作或者学习任务当前,却一面拖延、一面焦虑,导致总是到了最后期限在不得不逼着自己完成,不仅效果不佳还徒增了心理负担。其实拖延症背后的心理症候并非懒惰,而正是完美主义作祟。

患有拖延症的人喜欢过度回望失败的经历,害怕再次搞砸而止步不前。实际上,完美主义者深层次的心理焦虑是过去事件带来的负反馈,因为无法直面他人及自己的评价而对当前的事“因噎废食”。

所以,对于完美主义引发的焦虑,首先要抱着“我可以犯错”的观念,将出现的错误和他人的建设性批评视作成长的机会,放弃与他人的过度比较,接受这样的事实:某件事情我们做得好与不好,并不能反映出作为一个人的真正价值。这样,当下一次拖延症袭来时,我们便不会焦虑于结果的成败,而是敢于迈出完成任务的第一步。

3.过度负责

第三种焦虑思维是过度负责。“我要对所有人的幸福和安全负责。”这种思维模式的行为表现是: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多,过度为他人着想或承担责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

过度负责者总是担心和别人的关系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在与人相处时非常容易忽略自己,对自己的关爱不足,试图通过无条件地帮助或者妥协,来换取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其实这样的讨好行为不仅无法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还会降低我们在他人心中的原则底线,以至于常被当成“老好人”看待。另一方面,过度负责的思维,会让我们在单方面讨好中越陷越深,时刻焦虑于自己的行为是否会使他人不快,以至于丧失了自己的生活主见。

改变过度负责带来的焦虑感,首先要明白,我们的个人价值并不建立于他人的评价上,而在于是否创造了令自己满意的价值。因此,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过度负责者都需要明确自己助人、利他行为的目的,而不是在焦虑心理下让渡自己应有的权利。毕竟,“爱自己,才是一切幸福的开始。”

02

从心理韧性出发

纵观上文的三种思维误区,我们不难发现,焦虑的产生都是因为人们倾向于把未来往负面的结果去预设,由此产生“不现实”的恐惧,导致我们越想要去追求目标就越焦虑,也越不敢尝试与冒险。

其实这与人类的天性有关,生存本能让我们下意识的需要躲避灾害,提前寻求庇护。而心理学家也通过研究控制人类认知的大脑前额叶发现,我们天生倾向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