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把东西摆整齐,做事追求完美,或是有洁癖,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样的人有“强迫症”。
事实上,真正的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简称OCD)是指存在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的病症,其程度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
调查显示,强迫症常起病于青少年,个人当中就有1-3个人患有强迫症,但只有1/3的人会寻求医学帮助,个体从出现强迫症状到被确诊平均要经历17年。
如果一个人在15岁出现强迫症状,30多岁才确诊,这期间正是他从青春期走入成年期的重要过程,个体常常感到孤立无援,生活轨迹也会因此发生变化。
今天我们专访了纽扣家庭教育的纪卓君老师。在她分享的案例中,父母从小到大的包办式教育,让孩子缺乏了自我价值感,进而出现了严重的强迫行为,最终发展为休学。
纪卓君老师是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包办教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01您印象最深的个案?
之前,我们遇到了一位患有强迫症的孩子。
刚与我们接触时,这个孩子一直认为自己身体有病。然而,经过多次医疗检查,结果都显示他的身体并没有任何问题。
经过深入交流,我们挖掘出了他身体不适背后的原因。
原来,他在学校长期遭受霸凌,那些人总是殴打他身体的某个部位,导致他产生了强烈的生理反应。
这些反应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恐惧和不安,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引发了他的强迫行为。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他的认知,引导他正视自己的遭遇,勇敢地面对过去,释放内心的恐惧和愤怒,同时教他如何用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这个孩子的状况逐渐好转。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并且变得自信阳光。
02这个孩子形成强迫症的原因?
孩子的强迫症症状与他父亲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学老师,父亲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极为严格,过分强调成绩的重要性。
每当孩子的成绩未能达到他的期望时,他会用诸如“你让我在人前抬不起头”这样的话语给孩子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位父亲同时也是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他在孩子面前既是抚养者又是教育者。这种权威形象使得孩子对他感到极为敬畏,甚至怯懦。
在初中这个关键时期,孩子本应建立与同龄人的亲密关系,但父亲对孩子的生活起居掌控得非常严格,严重限制了孩子的社交自由。
比如,孩子爸爸总是勒令孩子必须每天中午和自己一起吃饭,这导致孩子和父亲产生距离感,不敢轻易接近。
除此之外,父亲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仅要求孩子学业完美,还希望他在生活中各方面都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
这种无法企及的标准让孩子感到持续焦虑,害怕自己的不完美会被嘲笑。
为了寻找内心的安慰,他会反复检查、尝试,试图找到那个完美的自己。
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身体产生疑虑,他会反复检查自己的身体,试图找出问题所在。
这种强迫的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03您是如何介入调整的?
孩子内心觉得自己受到了攻击,所以当他反复向妈妈说起自己的困扰时,孩子妈妈的回应却很冷淡,没有共情到孩子。
首先,我们与孩子的母亲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提醒她不要再用自己的经验去主观判断孩子的感受。
为了让母亲成为孩子的重要支持,我们建议并协助母亲成为孩子的咨询师,教给她如何耐心陪伴患有强迫症的孩子。
并且,我们给她做了科普,让她真正理解强迫症——强迫症其实是脑内激素水平紊乱导致的一种疾病特征,而非孩子主动选择的行为。
慢慢地,孩子妈妈逐渐接受了孩子的状况,孩子爸爸也在妈妈的影响下,开始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情况。
他放低姿态,在孩子面前也不再是一副冷漠权威的模样,对孩子也展现出了很多关怀。
其次,我们也与孩子直接进行了咨询。
为了帮助他面对内心的创伤,我们采用了催眠的方式,引导他回到过去的校园环境,重新体验那些让他感到受伤的时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他如何勇敢地表达自己,如何为自己辩护,同时告诉他学会说:“你不可以再这样对待我,你再这样我会很生气。”
这样的话语,可以让他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勇敢地对抗那些让他感到不安和受伤的行为。
除此之外,我们也鼓励孩子,他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并不需要完全遵循父亲的期望。
我们明白,这个孩子内心充满了愧疚感,因此我们努力让他更加相信自己的价值和选择。
我们告诉他:“学习不好,身体有问题,并不意味着你就对不起父母。”更重要的是,他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未来,甚至选择不上学,只要这是他自己真正想要的。
通过处理与同伴、自我和父母的关系,我们帮助他释放了内心的情绪,让他明白自己并不孤单,有人愿意倾听和支持他。
随着咨询的深入,孩子逐渐变得更加开朗,身体的疼痛感也减少了。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当孩子感受到母亲的关爱和支持时,他参与咨询的积极性提高了,对自己的内疚感也减少了。
最终,孩子成功地重返校园,并顺利参加了高考。
04什么类型的家庭孩子容易出问题?
在我们的个案经验中,有三类职业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比较容易出问题。
这三类职业分别是教师、警察军人以及医生。
教师和警察军人都有一种权威的身份。
在学校里,老师负责教育学生,学生们需要听从老师的指导。
在军队和警察中,也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需要严格地执行命令。
而医生,他们的工作要求极其精确和细致,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关乎到病人的生命。
这样的职业特性,使得这些父母在家中也会带有一些职业角色的痕迹。
他们会试图用命令和指导的方式来管理孩子,就像他们在工作中对待学生、犯人或者病人一样。
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正在寻求自我认同,想要证明自己的独立性,而不是简单地服从命令。
所以,当父母试图用他们在工作中的方式来管理孩子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因为孩子并不是他们的学生、犯人或者病人,他们需要的不是命令和指导,而是理解和支持。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建议这些职业的父母在回家后,尽量放下自己的职业角色,以平等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感到被尊重和理解,才能更健康地成长。
05您进入心理行业的契机是什么?
我本科主修心理学,从大三、大四开始,我开始深入心理咨询的学习和实践。
那那段时间,我参加了大量课程,包括李松蔚老师的课程、焦点咨询技巧,以及创伤心理学等。
并且学习了行为矫正、创伤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还深入学习了咨询技巧。
这些学习经历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在这个领域获得了飞速的成长。
心理咨询,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使命。
每次与这些孩子接触时,我都仿佛参与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我努力用自身的能量去影响他们,去承接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实现自我飞跃。
看到他们在咨询过程中逐渐成长,我内心也充满了满足和喜悦。
心理咨询是一个充满前景和意义的职业。它不仅仅是帮助家庭解决问题,更是对家人的理解、关怀和陪伴。
我相信,通过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能为被困在困境中的家庭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
06您想对所有父母说的话?
第一句是李松蔚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生命的本质需求是被看见。”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看见,看见我们的痛苦、纠结、无助,看见我们躺平背后的焦虑,看见我们的所有,包括我们的开心和为何而开心。
只有当被真正看见时,我们才愿意敞开心扉,分享更多,也才有可能接受他人的帮助。
第二句是一位同辈咨询师分享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如果你是一朵花,你可能会害怕失去春天,但如果你是春天,你就会拥有很多的花。”
这句话让我明白,自身的强大才是克服恐惧的根本。
当我们努力提升自己,成为那个“春天”,我们就不再害怕失去,反而能够拥有更多。